换药一般在便后进行,先用温水清洁肛门,熏洗坐浴之后再换药。
2022/08/26待痔核完全脱落后开始做提肛运动,一般在术后7~10天开始。
2022/08/26结肠是由盲肠至直肠的一段大肠,在腹腔内沿腹膜后壁分布。依次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从发生学上分为左右两半,由横结肠中部至盲肠的一段为右半结肠,来源于中肠,由肠系膜上动脉分布;由横结肠中部至直肠的一段为左半结肠,来源于后肠,由肠系膜下动脉分布。
2022/08/26升结肠长为12~20厘米,直径为6厘米。位于腹腔右侧,是盲肠的延续。升结肠较降结肠稍接近躯干正中线,一般仅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其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位置较固定。
2022/08/26横结肠长40~50厘米,直径为5.2厘米。横位于腹腔中部,于脾门下方弯成锐角,形成结膜左曲(脾曲),向下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完全包以腹膜并形成较宽的横结肠系膜。横结肠的体表投影一般相当于右第十肋软骨前端和左第九肋软骨前端相连的弓状线上。
2022/08/26降结肠长为25~30厘米,直径4.4厘米。降结肠较升结肠距正中线稍远,管径较升结肠小,位置也较深。腹膜覆盖其前面及两侧,后面有股神经、精索或卵巢血管以及左肾等,内侧有左输尿管,前方有小肠。降结肠的下部由于肠腔相对狭小(2.2~2.5厘米),如有病变易出现梗阻。又因该处肌层较厚,可因炎症及其他刺激而引起痉挛。
2022/08/26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乙状结肠的长度变化很大,有的长13~15厘米,有的超过60厘米,平均长约38厘米;肠腔直径4.2厘米。乙状结肠通常有两个弯曲:由起端下至盆腔上口附件,于腰大肌的内侧缘便转向内上方,形成第一个弯曲;肠管向内上方超过髂总动脉分叉处,又转而向下,形成第二个弯曲。从第二弯曲下降至第三骶椎的高度时便延续为直肠。小儿的乙状结肠系膜较长,最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乙状结肠是多种疾患好发部位,也是人工肛门设置的部位,临床上极为重视。
2022/08/26结肠在外观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纵肌层不像小肠分布那样均匀,而是集聚增厚,形成等距离的3条纵带,每条宽为0.5~1.0厘米,统称为结肠带。
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