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线或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2厘米,居内括约肌中部或中下1/3交界处的平面上。一般习惯称齿线是内、外胚层的移行地带。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胚层;以下是解剖肛管,属外胚层。二者来源不同,故齿线上下的组织结构、血管神经分布以及淋巴回流方向也各有区别。
即肛门白线,距肛缘上方约1厘米。此沟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一般很难用肉眼辨认,能摸到不能看到。括约肌间沟是一个重要临床标志,用手指抵在肛管内壁逐渐向下,可在后外侧摸出此沟。沟的上缘即内括约肌下缘,沟的下缘即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上缘,外括约肌下部多呈前后椭圆形故沟的前后部不易触知。
是指齿线与肛直线之间宽为1.5~2.0厘米的环状区,有人通常称为痔区。由于有12~14个直肠柱纵列于此,故痔区又称柱区。
是指齿线附近宽约15毫米的狭窄地带,代表了原始肛膜破裂的位置。该区内有肛乳头、肛瓣和隐窝腺。
呈三角形小隆起,在直肠柱下端,沿齿线排列2~6个,基底部发红,尖端灰白色,高0.1~0.3厘米,肥大时可达1~2厘米。肛乳头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毛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肛乳头的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缺如。
各直肠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它没有“瓣”的功能。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硬便损伤而被撕裂。
隐窝腺一词是肛隐窝与肛腺二者的合称。肛隐窝或称肛窦,是位于直肠柱之间肛瓣之后的小憩室。它的数目、深度和形状变化较大,一般有6~8个,呈漏斗形,上口朝向肠腔的内上方,窝底伸向外下方,深度0.3~0.5厘米。在窝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肛腺共有4~18个,每一个肛腺开口于一个肛隐窝内,2~4个肛腺同时开口于一个肛隐窝内者也不少见。肛隐窝并不都与肛腺相连,约有半数以上的肛隐窝内没有肛腺开口,有少数肛腺可直接开口于肛管和直肠壁。肛腺和肛隐窝在外科上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感染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95%的肛瘘均起源于肛腺感染。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宽0.5~1.5厘米,是皮肤与黏膜的过渡地区,皮薄而致密,色苍白而光滑。上皮是移行上皮,固有层内没有皮肤的附属结构,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在临床上栉膜的含义不仅包括此区的上皮,还包括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其中有来自联合纵肌纤维参与组成的黏膜下肌,有肛腺及其导管以及丰富的淋巴管、静脉丛和神经末梢。栉膜区还是肛管的最狭窄地带,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肛管狭窄症、肛管纤维样变、肛门梳硬结和肛裂等均好发于此。因此,栉膜区无论在解剖学上或临床上都具有重要意义。